中国科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想象、叙事与技术、工业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5月21日,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和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科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沙龙在线上举办,沙龙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视听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协办,《当代电影》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活动邀请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从“想象、叙事与技术、工业”等角度进行交流分享。沙龙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
开场环节,王挺研究员代表主办方逐一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的基本情况。他指出,科影办自2020年成立以来,在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指导下,持续开展沙龙、调研等工作,通过搭建跨界交流桥梁,促进科学家、影视从业者、产业界人士、科学传播及科幻电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等加强沟通对话。期待沙龙汇集行业顶尖专家的精彩观点和独到见解,从不同维度为推动我国科幻电影发展建言献策。
随后,陈旭光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和本次沙龙的初衷。他表示,沙龙邀请国内老、中、青三代有代表性的科幻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幻电影如何表达中国想象,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等重要话题,相信对促进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在嘉宾分享环节,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黄鸣奋教授以“乡村巨变与我国电影的科幻想象”为题首先发言。他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及典型乡村题材科幻片。他认为,乡村巨变有利于科幻的繁荣,同时科幻的繁荣也能够助力乡村巨变。将拍摄场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能够推动乡村面貌的改变。此外,乡村电影能够为观众提供美学新体验,减轻科幻题材与中国文化的不适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以“中国科幻电影的世界性”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科幻电影讲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发展的故事,中国科幻电影在讲述中国科幻故事时,应该具有世界性,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视野。科幻故事的想象以科技为基础,应该有科技的逻辑性。科幻电影是电影强国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幻电影应当体现民主、平等、正义等人类进步价值观,这样中国科幻电影才更容易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分享的题目是“《黑客帝国4》与中国科幻制作的可能性”。通过对比《黑客帝国4》与中国科幻影片,他认为科幻意味着未来,影片主角更适合有阳刚、硬派气质的年轻人。科幻影片的制作受限于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我们应当对国产科幻电影保持一定宽容度。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孟君教授以“太空叙事何以可能——论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拓展面向”为题发言。她认为,科幻电影至少有三个重要的面向,即商业电影、社会基础和哲学电影。太空科幻大片的叙事方法可以归为三点:技术视景、宏大叙事和英雄探险。太空叙事的社会基础主要包括现实危机、航天实力和电影想象力,太空电影也是非常典型的哲学电影,其对宇宙的哲学省思可以引发人类对自我的理解。
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俊蕾教授分享的题目是“从‘人机错位’到‘爱上Siri’:当代中国科幻影像”。她认为,在人机关系进入科幻电影的过程中,AI叙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叙事点,为创作带来了思维上的跃迁可能。青年科幻或者说青年人的创意能够在草根性的制片中,把中国科幻文化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限度。面向未来,AI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更多的纠错和纠偏的功能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孙承健研究员以“技术的艺术与艺术的技术:科幻电影的中国叙事”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当代科幻电影是科学与人文之间,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高度融合,构成了想象力与创作力的真正本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现,既需要基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同时也需要基于人类的艺术构想。技术和艺术是一体两面的承载关系,同时两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互为建构的存在关系。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慧瑜研究员以“中国科幻电影与工业崇拜”为题,探讨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不充分的具体原因。他认为,科幻电影的三个典型特征是反科学主义、探险和殖民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位。这三种特征和中国文化底色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有着强烈的科学崇拜和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经验,中国科幻电影应深入中国现代化过程,呈现中国式的文化和社会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陈亦水博士以“科玄之辨”为切入点,探寻中国科幻电影的科幻观问题。她回溯了“五四”后知识界发生的“科玄之辨”,从技术美学的角度论述中国科幻电影如何从“科玄之辨”步入“科玄之裂”,并以《流浪地球》为例提出中国科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独立的感官美学体系。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聚焦科幻电影的神话原型重构问题,通过中外科幻电影比较,探讨科幻作品应如何表达“中国想象”。他认为科幻电影想象力表征民族潜意识和无意识。《流浪地球》虽具美国科幻外观,但隐含了中国神话原型,以中国想象、中国思维体现出中国性。中国科幻电影要善于挖掘中国神话原型,并加入普适性思考,才能拓展想象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针对线上观众的提问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沙龙最后,陈旭光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认为,本期沙龙研讨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中国科幻影视创作与技术工业发展等方面最关键的问题。探讨了城市与乡村、技术和人文、工业与美学、题材与类型、中国与西方、大制作与小成本,以及广义和狭义的科幻电影定位等多个具有“二元对立”特点的话题。学者专家对中国科幻电影颇具深度、广度的辩证学理思考,非常具有“接地气”的现实意义,既有总结性,又有引领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幻十条》)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相关管理部门、产业界、创作界与教育界应加强合作,抓住关键机遇期,力争联合培养优秀的创作生产人才,进而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的高质量繁荣发展。
(薛精华、邹贞)